您现在的位置: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 疾病病因 >> 正文

一个方子吃一年治好了血液病,你觉得值吗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2-5-6 18:17:11
白癜风诊疗目标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yy/140828/4458139.html
(一)概述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thrombocythemia,ET)是一种以骨髓巨核细胞持续增生和血小板增多为特征的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的血栓形成和出血,约50%的患者可伴有脾大。本病属于中医血实、髓实、血瘀、血积、髓癥等范畴。

(二)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本病以素体气虚为发病基础,病位在髓,与肾、肝、脾关系密切;以髓病为本,内外合邪,发为本病;病程迁延日久,进而侵及骨髓,使骨髓化生异常;阻滞气血经脉,使血运不畅,瘀血内停,发为气虚血瘀毒结之证;毒瘀互结,进一步加重病情的进展;或新血不生发为虚劳;或血不循常道而致吐血、紫斑等出血诸症。

西医学认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种与JAK2/VF等基因突变有关的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该病的发病机制不详,可能与巨核-血小板系生成的因子调节障碍有关。

(三)诊断依据

1.主要标准

(1)血小板计数(PLT)≥×10^9/L。

(2)骨髓活检示巨核细胞高度增生,胞体大、核过度分叶的成熟巨核细胞数量增多,粒系、红系无显著增生或左移,且网状纤维极少轻度(1级)增多。

(3)不能满足BCR-ABL+慢性髓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其他髓系肿瘤的WHO诊断标准。

(4)有JAK2、CALR或MPL基因突变。

2.次要标准

有克隆性标志或无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的证据。ET患者10年内转化为急性髓性白血病(acutemyelocyticleukemia,AML)或骨髓纤维化(ET后的骨纤,post-ETMF)等骨髓增生性疾病的风险1%。

(四)治疗原则

1.中医治疗原则

根据其病机特点,常采用活血化瘀、祛痰化瘀、利湿化浊、解毒祛瘀等法予以辨治。其中活血化瘀法具有调畅血行、活血通络、祛除瘀滞的作用,是血瘀证临床治疗的基本方法。

2.西医治疗原则

抑制骨髓造血细胞增生、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小板数量以改善微循环障碍和预防血栓形成。

(五)病案举例

马坤范等应用桃核承气汤合抵当汤加减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1例,取得良好效果。

张某,女,63岁,因自觉半身及口唇麻木,有时神志不清6天入院。

血小板计数×10^9/L,经骨髓涂片示:巨核细胞增多。诊断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继发脑血栓形成。经治疗3个月,患者仍感上肢麻木,血小板计数持续在×10^9/L左右。

患者舌质稍红,舌边有瘀斑,苔薄黄,脉弦。治疗以活血化瘀、养血柔肝法。

处方:当归12g,赤芍12g,白芍12g,丹参10g,牡丹皮10g,桃仁10g,生地黄10g,红花6g,玄参12g,延胡索12g,牛膝10g,天花粉12g,每日1剂。

连服中西药7天后,血小板计数稍有下降,余症略有减轻,脉小弦,苔薄,舌边有瘀斑。原方加桂枝10g,水蛭10条,续服7剂后血小板计数下降为×10^9/L。

再服63剂后,水蛭用量减至3条,血小板计数有上升之势。加三棱、莪术、柴胡各10g,服此方剂后,血小板计数已趋于正常,同时脑血栓形成症状也消失。3年后随访,病情稳定,血小板计数为(~)×10^9/L。

本文摘自《经方抵当汤》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经方抵当汤》,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

(扫码购书)

内容简介

抵当汤是著名的经方之一,也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一批古代经典名方目录之一,临床应用范围极为广泛。本书汇集抵当汤的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尤其突出临床应用,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科的应用,还收纳了现代药理研究和实验研究的进展,内容详实、丰富,能充分体现抵当汤的历史渊源以及现代研究的价值,是从事中医药研究不可多得的参考书目。

作者简介

张玥,女。山医院,主任医师,从事中医外科专业的医、教、研工作20余年,发表论文80余篇,编写著作8部,主持2项国家自然基金,写作风格严谨、求实。

END中医出版好书从不会埋没版权声明本文摘自《经方抵当汤》,主编:张玥,王雁南,刘明。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小编-,欢迎投稿唠嗑。●治疗肝癌介入、射频消融、术后复发,有个方子推荐给大家●大剂量参附汤治疗阳虚脱证危候医案一则

点阅读原文,一键下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k-sx.com/jbby/129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