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第73篇文章在今天,价值投资已经享誉全球。几乎绝大多数散户、基金经理、风险投资者都不断标榜,“我信奉的是价值投资”。可是,在真正的价值投资人而言,“这个市场遵循价值投资的参与者,不会超过5%”。自从本杰明·格雷厄姆创立价值投资,他的投资智慧就沿着三条路不断发展,一是低估类投资,二是控制公司投资,三是跟随伟大的公司。巴菲特早期用的主要是方法一和二,后来主要用的方法三,而他的同事施洛斯终其一生用的都是方法一。这就是被人称为捡烟蒂的投资方法,始终只买“便宜货”,他在投资界被誉为“格雷厄姆体系最纯粹的传人”。据统计,施洛斯47年年化收益率20.1%,而巴菲特在伯克希尔的记录是55年年化收益率18.9%,若单独比较收益率,施洛斯甚至比巴菲特的收益率还高。从有限的公开资料里可以看出,施洛斯是位相对内向、性格平和的人,耐得住寂寞,遇到问题更偏向于回避而不是面对和解决。这可能也是施洛斯一生无意于从事控制类投资的性格原因吧!让他进入董事会,和人争吵、斗智斗勇,并最终主导资产抛售,施洛斯宁愿放弃盈利。那么,这位性格内向、高中毕业,几乎从来也不去调研公司的投资大师是如何取得骄人的成绩?一、18岁对华尔街就有了兴趣年,沃尔特·施洛斯生于纽约一个犹太移民家庭。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三岁看到老”,在之后家庭几乎塑造了你对世界的理解。大概在施洛斯两岁时,他妈妈一位闺蜜的丈夫得知一个关于墨西哥石油公司的小道消息。当时买股票是可以上最高20倍杠杆的,闺蜜老公倾尽所有买入了墨西哥石油公司的股票。结果小道消息准确,大赚一笔!赚钱后他不仅在纽约交易所买了个席位,同时还在乡下买了块大农场。施洛斯小时候很喜欢去这个叔叔家的农场玩,也非常羡慕叔叔阿姨的生活方式。耳濡目染,对华尔街也就有了兴趣。年,18岁的施洛斯高中毕业,然后就去华尔街找工作,应聘为一家券商的跑腿员,周薪15美元。他的工作职责就是负责每天送出公司卖出的证券票据,拿回公司买入的证券票据。当时的股票交易,并不是今天这种电子交易和结算,而是一张张的纸质票据,一个月后施洛斯被调到出纳部。出纳部当时被称为“笼子”——大概是为了防止有人偷窃股票,所以四面都可以被看见,像个笼子。施洛斯描述自己的工作时说:“他们把我安排在笼子里,我们在里面将所有的股票全部数一遍,这在今天很难想象。我在那里工作了7年。”虽然没上大学,但是对学习的渴望却丝毫没有消减,年,施洛斯利用下班时间,参加了纽约证券交易所研究院(后改名“纽约金融学院”)的夜校课程。主讲老师正是格雷厄姆!从入学到年毕业,这段跟随格雷厄姆学习的夜校经历,奠定了施洛斯一生成就的基础。很多人在年轻时都感到迷茫,也不乏焦虑,但是不论多忙,或者多迷茫,没事多学点点知识总没错。二、这一年,施洛斯38岁,巴菲特24岁年12月7日,震惊世界的珍珠港事件爆发。次日,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发表了著名的“国耻”演讲,随后签署了对日本帝国的正式宣战声明,施洛斯等一批年轻人应征入伍,被派到越南。当时德国正在猛攻苏联,美国担心支援苏联的海运通道最终会被德国封锁,所以计划在越南建立卡车组装厂,开辟陆上通道,将战争物资和给养通过伊朗转运至苏联。施洛斯去越南就是参与这个陆上通道建设的,等美军把大批物资给养运到伊朗北部时,苏联在斯大林格勒成功阻挡了德军步伐,陆上通道失去存在价值。施洛斯在伊朗晃悠一阵儿后被调回美国,进入陆军通信兵部队学通信,之后在华盛顿特区担任译电员,直到二战结束以上尉身份退役。退役后,因为曾经跟随格雷厄姆学习过,年1月2日,30岁的施洛斯得以入职格雷厄姆-纽曼公司。很长时间,公司的正式研究人员就只有施洛斯一个人,直到年夏天,公司又来了一个叫做“巴菲特”的年轻人。这一年,他38岁,他24岁。几十年以后,一个被看做最纯粹的格雷厄姆继承人,一个享誉全球,被世人称作“股神”。当时,公司一共8个人,除格雷厄姆和纽曼父子以外,只有一名会计和两名女秘书,研究部门的“全体”员工只有他俩。俩人的具体工作,是在一间没有窗户的办公室里,翻阅《穆迪手册》《标普手册》以及其他能搜寻到的一切股份公司财报数据。按照格雷厄姆提出的烟蒂股要求,阅读、统计和计算,一旦发现有符合要求的公司就汇报给格雷厄姆,由他拍板买还是不买。只要发现了符合条件的烟蒂,通常在很短的时间里就会出现价值回归,让公司和自己赚到满意的利润。从年9月到年底,道琼斯指数涨了超过一倍,期间没有产生过一次超过25%的调整。这一切,让巴菲特和大师兄施洛斯的工作很有成就感。然而,由于巴菲特过于出色,工作还不到18个月,格雷厄姆和纽曼就开始把他当作潜在的合伙人对待,那意味着会有一些家庭聚会。年中,甚至坏脾气的杰里·纽曼也邀请了巴菲特夫妇到他位于纽约路易斯伯洛的豪宅参加夫妇俩的“野餐”。巴菲特的新婚妻子苏珊穿着适合坐大篷车的轻便衣服出席,到达后才发现其他女士都穿着裙子,戴着珍珠项链。尽管他们看着就像是一对乡巴佬,可穿着上的失礼,并没有对这位未来股神地位造成影响。可是,施洛斯却从没有被邀请参加这样的场合,很显然,他已经被归为熟练雇员类,永远不可能升为合伙人。一向对人不那么友好的纽曼更加怠慢和轻视施洛斯。三、除了纸和笔,投资就不用其他由于受到冷落,已婚且有两个年幼孩子的施洛斯决定自己干。年底,39岁的施洛斯从格雷厄姆-纽曼公司辞职开创自己的投资基金。施洛斯的个人事业,就是从布朗公司内一个被巴菲特称为“壁橱”的狭小空间开始的。巴菲特曾经这样形容施洛斯在布朗公司的工作环境:进入布朗公司,感觉就像进入了一家地板上铺着黑白相间瓷砖的老式理发店。左边办公室里坐着公司秘书和办公室经理,右边是交易室,再过去是一个租出去的小隔间,18年间,施洛斯就坐在那张磨损的办公桌经营公司。直到年儿子加入后,才从“壁橱”里搬出来,租下布朗公司一间有电话机的办公室,父子俩在里面工作到年基金清盘。施洛斯用股票交易佣金代替现金,支付本该给布朗公司的房租,不过他的交易很少,所以在房租上他占了大便宜。他将其他开销缩减到不能再缩:订阅《价值线》,一些纸和笔,地铁代币,就再没有其他的了。施洛斯从来不运用或接触有用的资讯,在华尔街几乎没有人认识他,他只参考手册上的数字,并要求企业寄年报给他。巴菲特年在一封写给别人的信里这样描述施洛斯:任何时候只要有一份标普手册,一件我送他的外套。一间特威迪-布朗公司转租的小办公室,再加上一份合伙人名单,施洛斯就可以开始做生意了。巴菲特回忆,施洛斯的投资组合极为分散,拥有的股票远越过支,他了解如何选股,将价格远低于其价值者出售给私人投资者。这便是他所做的一切!他不担心目前是不是一月份,不在乎今天是不是星期一,也不关心今年是不是大选年。施洛斯的想法非常单纯,如果某家公司值一美元,若我能够以40美分买进,我迟早会获利。他便是如此不断地行动:他所持有的股票种类远比我的多——而且比我更不关心企业的本质;施洛斯几乎从来不去公司调研,甚至也不喜欢参加股东大会,除非股东大会就在自己办公室附近召开。施洛斯自己也不断重复:“我赞成格雷厄姆的观点,他从不和管理层交流,他认为一切都在数字里,投资者和管理层交流,可能受到管理层的影响甚至误导。因为寻找烟蒂的技术其实很简单,只是需要大量的耐心和细心,需要日复一日睁大眼睛翻看厚厚的《标准普尔手册》《穆迪手册》。以及各家经纪公司印刷的用以互通有无的粉色报价单,需要不断地敲击计算器计算数据。它只要求投资者清楚地理解股票不是一张纸,不是一串代码,而是代表公司拥有的资产负债及经营业务的一部分所有权。它需要投资者像一个侦探,去挖掘公司账面资产负债和隐藏资产负债,去阅读各种条款细则,从中发现股东的权利和风险。”按照施洛斯的说法,自己就是个弯腰捡破烂的驼背者。通过坚持格雷厄姆的投资方法,自离开格雷厄姆-纽曼公司以来,他的年化投资回报率超过20%。最终,他通过严格遵守格雷厄姆烟蒂股投资法则,成长为世界顶级投资大师。四、投资的核心就是建立标准投资需要破解三个关键:对象、时机、力度。施洛斯的选择,需要面对的是寂寞、琐碎和无情。他始终遵照格雷厄姆的要求,不知疲倦地和标普手册较劲。
施洛斯认为,买股票要像买菜一样买,不能像买香水那样买,买的时候就要把钱赚了。他的选股策略就四个字:
买便宜货!买便宜货!买便宜货!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施洛斯选择股票的标准包括:
市净率PB低(最大不能超过2倍)、资产负债率低、股价创新低、股息率高、管理层持股公司历史长(至少10-15年的财报数据);
行业陷入困境、被收购的公司、不被看好,别人不要,市场冷落、好价格和好公司,首先选择好价格。
与此同时,施洛斯也建立了选股负面清单:
交易量大,波动性强市值太小、管理层名声不好、市净率PB低(最大不能超过2倍)、更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k-sx.com/jbby/12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