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 疾病病因 >> 正文

第三篇骨髓检查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2-3 2:23:18
检测项目名称:骨髓涂片检测

1:项目简介:骨髓涂片是通过骨髓涂片对骨髓细胞进行形态学检查,从而判断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情况、各细胞及各阶段比例,以及细胞形态是否正常等。

在进行骨髓涂片前首先观察标本制作、染色是否满意。骨髓涂片的镜检采用油镜观察,选择全片中细胞分布均匀、无大量细胞重叠的连续区域进行观察计数。计数个以上除巨核细胞、破碎细胞和分裂相之外的有核细胞,计算各类细胞和不同发育阶段的比例。得到了骨髓涂片的计数结果后,对各系细胞各阶段形态及比例进行描述,并进一步计算得到包括粒红比值(GE比)在内的各系细胞的构成比例。

2.参考区间:

人的骨髓检查正常参考值

项目

参考值(%)

项目

参考值(%)

原粒细胞

0-1.8

原单核细胞

0-0.3

早幼粒细胞

0.4-3.9

幼单核细胞

0-0.6

中性中幼粒

2.2-12.2

单核细胞

1.0-6.2

嗜酸性中幼粒

0-1.4

原淋巴细胞

0-0.4

嗜碱性中幼粒

0-0.2

幼淋巴细胞

0-2.1

中性晚幼粒

3.5-13.2

淋巴细胞

10.7-43.1

嗜酸性晚幼粒

0-1.8

原浆细胞

0-0.1

嗜碱性晚幼粒

0-0.3

幼浆细胞

0-0.7

中性成熟粒

20.8-53.3

浆细胞

0-2.1

嗜酸性成熟粒

0.2-8.1

原巨核细胞

0

嗜碱性成熟粒

0-0.6

幼巨核细胞

0-5

原红细胞

0-1.9

组织嗜碱细胞

0-0.5

早幼红细胞

0.2-2.6

脂肪细胞

0-1

中幼红细胞

2.6-10.7

吞噬细胞

0-0.4

晚幼红细胞

5.2-17.5

巨核细胞

7-35个(全片)

粒红比值

2-4:1

3.临床意义:

(1)骨髓增生情况:骨髓增生程度根据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之比,可将骨髓增生程度分为5个等级:

增生极度活跃: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红细胞之比为1:1,反映造血功能亢进,常见于大部分的急性、慢性白血病和红血病等。

增生明显活跃: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红细胞之比为10:1,见于急性、慢性白血病及增生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脾功能亢进(脾亢)等。

增生活跃: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红细胞之比为20:1,表明骨髓造血功能基本正常,见于正常骨髓或某些增生性贫血、淋巴肉瘤早期、多发性骨髓瘤等疾病。

增生减低: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红细胞之比为50:1,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血红蛋白尿综合征、部分低增生型白血病、各种恶性肿瘤、白血病等在化疗过程中骨髓增生被抑制。

增生极度减低: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红细胞之比为:1,见于典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反映骨髓造血功能严重障碍甚至已衰竭。

(2)骨髓粒红细胞比例:

比例增大:常见于粒细胞白血病、纯红再障、类白血病反应等;

比例减少:常见于急、慢性失血、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等;

粒红比例正常:见于正常骨髓象、再生障碍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多发性骨髓瘤、恶性组织细胞病、骨髓瘤转移、淋巴肉瘤等。

(3)巨核细胞的数量

增多:急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幼稚型巨核增多为主、慢性以成熟型居多,并伴形态学改变;巨核细胞性白血病以原始与幼稚型增多为主;慢粒早期以幼稚和成熟产板型增多为主;急性失血溶血以成熟产板型居多;

减少:见于急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各种急性白血病、纯巨核细胞再生障碍;而增多则常见于ITP、MDS、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脾功能亢进等。

(4)骨髓细胞形态学变化

细胞大小变化:较正常细胞体积大的病理改变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白血病和白血病化疗期间、重症感染等;细胞体积变小的疾病有缺铁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白血病等。

胞浆变化:缺铁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巨幼细胞性贫血、急性白血病中常见的内外浆、多发性骨髓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各种严重病毒感染。

浆内颗粒异常:可见于感染、类白血病、重金属中毒、白血病化疗期间、MDS、脾亢、各种类型贫血。

浆内有空泡出现:可见于中毒、感染、灼伤、ITP、MDS、ALL-L3和AML-M3和M5、淋巴瘤等。

胞核的变化:常见核形异常的疾病有感染、中毒、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MDS、白血病和白血病化疗期间、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瘤、多发性骨髓瘤等。核成熟度异常可见于病毒感染、巨幼红细胞性贫血、MDS、慢性感染、先天性Pelger-Hiiet畸形、脾亢、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疾病。

4.影响因素:

标本采集前:白血病患者化疗后检测;其他疾病患者治疗后检测

采集中:标本采集量过多,导致样本稀释、采集部位不特异、标本采集时使用抗凝剂抗凝、死亡患者采集标本、时间过长、干抽患者没有采取相应措施;所采集标本中骨髓小粒及脂肪滴过少、采集标本中骨髓特有细胞减少

标本测定中:骨髓标本涂片过厚、骨髓采集后涂片不及时、涂片后没有自然干燥、细胞变形涂片染色时间过短;细胞计数部位不特异

5.毒性评价研究中的应用

(1)应用范围:

在毒性评价研究中,骨髓检查主要用于对外周血异常血象的进一步阐明,也用于对一些实验动物自发性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当外周血象出现不能解释的粒细胞、红细胞或血小板减少或增多时,或外周血图片出现有核红细胞或其他幼稚细胞时,以及出现异常形态的血细胞时,可籍骨髓检查对各系细胞增生发育情况可进行判断。

骨髓检查方法主要有骨髓涂片形态学检查和骨髓活组织切片检查。骨髓涂片形态学检查可良好展现细胞形态,区分出细胞发育的各个阶段并进行分类计数。组织切片检查可提供各系造血细胞的增生绝对情况,并观察得到骨髓的结构信息。因此,两者在提供诊断信息时互为补充。

骨髓细胞的形态学检查需由具血液学知识和镜检经验的专业人员人工进行,同时为得到可靠结果,对细胞观察数量有一定要求,因此工作量较大。一般在动物毒性评价实验时可仅在外周血发生异常时进行检查,或优先检查对照组和高剂量组,当发现有显著差异时再全面检查。

(2)动物骨髓造血情况概述

与人类相似,哺乳动物在出生后主要为骨髓造血,不同种属动物的造血具一定差异,比如大鼠在成年后脾脏能参与造血,而犬则脾脏基本不参与造血。幼年动物的骨髓腔中几乎全为红髓,随动物年龄老化,其骨髓腔中的红髓逐渐被黄髓(脂肪骨髓)替代而相对减少,其中下肢长骨(胫骨、股骨)中红髓减退速度较胸骨、肋骨为快。一般情况下,黄骨髓并不参与造血,但当机体受到外界刺激或当生理需要时,黄骨髓可恢复造血功能。

红髓内的骨髓造血干细胞是各种血液细胞系共同的起源。按分化程度,可将血细胞的发育分为:初级(未分化)原始多能干细胞、次级(部分分化)多能干细胞、定向祖细胞、前体细胞以及成熟细胞等5个阶段。处于初级原始干细胞阶段的称为全能干细胞,可分化为髓系干细胞和淋巴系干细胞。髓系干细胞是红细胞系、粒细胞系、巨核细胞系共同的干细胞,淋巴系干细胞是T、B细胞的共同干细胞。

髓系干细胞分化为粒-巨噬系、嗜酸粒系、红系、巨核系的祖细胞,其中:

粒-巨噬系祖细胞在不同集落刺激因子(CSF)的影响下有两个发育方向。一部分经历原始粒、早幼粒、中幼粒、晚幼粒等阶段,进而发育为杆状核和分叶核细胞,并自中幼粒阶段可从形态上分为中性粒和嗜碱粒;另一部分经原始单核、幼单核阶段,发育为单核细胞;

嗜酸粒祖细胞在嗜酸细胞生成素的作用下,经早幼、中幼、晚幼阶段发育为杆状核细胞,并进而成熟为分叶核细胞;

红系祖细胞经原始、早幼、中幼、晚幼阶段,发育为网织红细胞,并进而为成熟红细胞;

巨核系祖细胞经原始、幼稚、颗粒巨阶段发展为成熟型巨细胞,并释放出血小板;

淋巴系干细胞在骨髓内分化为淋巴祖细胞,其中一部分淋巴祖细胞在骨髓及淋巴结内逐步发育成熟为B淋巴细胞,另一部分随血流迁入胸腺后发育成熟为T淋巴细胞。在淋巴细胞的成熟过程中,也可依据形态学分为原始和幼稚阶段。

(3)骨髓细胞涂片

骨髓采集必须在麻醉后进行,一般在实验动物解剖时或解剖前进行。当对已处死动物进行骨髓采集时应该尽快进行,以避免骨髓发生凝集或细胞破坏。为制作骨髓涂片,需取得动物的红骨髓。一般大动物可采用穿刺方法,啮齿动物可采用长骨挤压或冲洗等方法进行采集。采用穿刺时,一般选择犬、猴等动物髂前上棘或胸骨体与胸骨柄连接处。也可取动物一段肋骨或股骨,从一端注以空气或Hanks液,使骨髓从另一端流出的方法进行采集。对大小鼠,还可采用以下方法:剪断股骨,以清洁眼科镊子直接从骨髓腔挑取骨髓,或从股骨创面挤出骨髓抹于玻片。制血骨髓涂片应结合实际情况,若是再生障碍性贫血,可涂厚些,涂片要求头、体、尾分明,骨髓小体丰富,脂肪滴可见。

为了涂片中细胞分布均匀,厚薄适中,在涂片前可将采集到的骨髓以适量Hanks液或市售小牛血清(也可用事先准备的同种动物血清),充分混匀稀释后再涂片。涂片制作后应该在自然晾干后尽快染色,如不立即染色,应该以甲醇进行固定。

fox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k-sx.com/jbby/9941.html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