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 疾病病因 >> 正文

国际新进展速递6骨髓增殖性肿瘤的治疗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12-23 21:44:57

骨髓增殖性肿瘤的治疗进展(下)

(缩编自临床血液学杂志,.28(11):-

医院血液内科韩冰等)

导读

骨髓纤维化(MF)属于骨髓增殖性肿瘤(MPN)(以前曾称为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许多慢性血液病患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瘤)病程晚期均可合并不同程度的骨髓纤维化(犹如瘢痕修复组织),使骨髓的有效造血成分减少,严重患者骨髓失去造血功能,晚期只能依赖输血治疗。骨髓纤维化包括原发和继发,脱水、缺氧、肿瘤等原因可引起继发性血细胞增多,病程晚期转化为纤维组织增生,诊断原发骨髓纤维化时需要排除这些继发因素。原发骨髓纤维化的传统治疗主要为羟基脲、干扰素及肠溶阿司匹林。JAK2VF突变是近年来此类疾病的重要进展,在原发骨髓纤维化中的阳性率约为50%左右,JAK2抑制剂的问世将对这类疾病的治疗产生重大影响。

医院血液内科韩冰教授的综述带来了此类疾病的一些治疗的新进展,我们在这里摘要如下。为广大病友补充一些新知识。

医院西院血液科黄仲夏

3骨髓纤维化(MF)

MF是以促纤维组织增生的细胞因子分泌过多引起骨髓纤维组织增生、髓外造血及向急性白血病转化为特征的干细胞克隆增生性疾病。

影响MF预后的因素包括年龄、白细胞数目、血红蛋白含量、外周血幼稚细胞比例、全身症状、染色体核型和特定基因突变。目前常用的MF预后积分系统包括国际预后分期系统(IPSS)、动态IPSS(DIPSS)和DIPSSplus,未来评分系统可能会纳入更多基因突变联合检测。

药物治疗

贫血及脾大是MF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贫血治疗首先除外铁、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以及溶血。针对贫血可选择促红细胞生成素(EPO)、雄激素、免疫调节剂、糖皮质激素。EPO水平减低的患者可采用EPO治疗,23%?60%的患者治疗后贫血可改善,缓解持续时间可达12个月,如3个月未起效则应停药。雄激素对女性患者、脾切除术后或脾脏不大者以及正常染色体核型者效果较好。达那唑(mg/d)的有效率达40%,需3?6个月起效。

对于中度或无症状的脾大患者,部分医生选择仅仅观察,但一些医生认为应该此时尽早开始治疗,可考虑羟基脲、干扰素-α等。重度脾大及有症状的患者均需要治疗。羟基脲仍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可从小剂量用起,逐渐调整至合适的剂量并密切监测。干扰素-α目前在MF治疗中的地位较低。

免疫调节剂包括沙利度胺、雷那度胺等。沙利度胺改善贫血的有效率约为29%,但不良反应较大,包括乏力、感觉异常、血液学毒性等,可采用小剂量沙利度胺(50mg/d)联合口服泼尼松(0.5mg/kg)以减轻不良反应。雷那度胺治疗可使22%的患者贫血改善、42%的患者脾脏缩小,常用剂量为5?10mg/d,同样其主要不良反应为血液学毒性,常联合小剂量泼尼松。

需注意对5q-患者较适合选择来那度胺治疗。

随着JAK激酶抑制剂鲁索替尼的问世,药物治疗打开了新的篇章。J

鲁索替尼治疗MF已在美国、欧盟等众多国家获得批准,临床研究证实鲁索替尼有明显的缩脾,JAK2VF基因拷贝数下降,改善全身症状甚至改善生存等作用。目前认为鲁索替尼可以作为脾大或有全身症状的MF的最佳治疗方案。但鲁索替尼治疗的MF患者发生感染的概率略高,值得注意。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主要用于预期寿命小于5年的患者(包括DIPSS中危2和高危患者以及携带预后不良细胞遗传学改变,但无严重合并症的年轻患者)。目前尚缺乏有关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最佳适应证的随机前瞻性研究数据。但目前认为小于60岁的中高危MF患者可以从同胞全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获益。

目前有2项前瞻性临床试验正在观察鲁索替尼联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效果。

其他

脾脏放疗,剂量0.4?1.0Gy/d,适用于JAK2抑制剂耐药难治及不适合行脾切除术的患者。但放疗给患者带来的获益有限,并可出现严重的、时间较长的血细胞减少,因此目前不推荐作为常规治疗选择。

脾切除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率较高,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一般只在以下情况才考虑行切脾术:①巨脾有明显压迫症状或脾梗死引起的持续性疼痛;②脾功能亢进导致的顽固性溶血性贫血或血小板减少;③门静脉高压引起腹水或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血小板偏高患者一般不宜切脾。大约15%的患者切脾后出现肝脏进行性增大

往期回顾

医院西院血液科(血和尿)M蛋白鉴定的检测时间:每周三检测,周五出结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k-sx.com/jbby/98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